1. 面板类型不要光比较价格和参数配置,而忽略了显示器最重要、最基础的面板类型!
例如 288B6LJRNB 这一款:28 英寸,4K 超清分辨率,102%sRGB 广色域,10bit 色深,支持 HDR10,还具有旋转升降支架,价格才 1599 元,而其它 4K 显示器一般都在 2000 元以上,肿么样,是不是性价比超高了呀? 显示器面板另外还有 IPS 面板和 VA 面板,大家基本上就是从这两种里面选:
其中各面板类型又可以细分为多种,如 IPS 按优劣程度:P-IPS>H-IPS>S-IPS>AH-IPS>E-IPS,但介绍页面上商家一般都是直接标个 IPS,不会细分。 在预算范围内,尽量不要选太便宜的,尤其是杂牌!有的显示器或品牌是相对贵一点,尽管明面参数上可能看不出多大区别,但做工、用料、品控等肯定会不一样,一分价钱一分货,这个道理永远不会错,硬件市场更是如此,因此翻车的参数党不在少数!另外,显示器的好坏对眼睛影响也很大,请善待自己的眼睛!本文评论区以及知乎上就有不少血泪现身说法! 2. 响应时间显示器的响应时间一般指的是灰阶响应时间(Grey to Grey,即 GTG),IPS 屏和 VA 屏一般最快只能做到 4-5ms,TN 屏一般 1ms 标配甚至更快。 但市面上很多 IPS 屏、VA 屏游戏显示器都标的 1ms,请注意这个 1ms 后面一般应该有括号或小字:MPRT 或 VRB,指的是动态画面响应时间 MPRT(Moving Picture Response Time)或视觉响应增强 VRB(Visual Response Boost),当开启 MPRT 或 VRB 时,画面会很渣(降低屏幕亮度、牺牲画面色彩、加速眼睛疲劳、甚至引起画面串扰等),根本没法玩,因此这种 1ms 纯粹就是营销噱头!实际到手使用的时候,能有个 4-5ms 的响应时间,那就已经算是相当优秀的表现了! 现在很多游戏显示器都明目张胆地标这种 1ms 了,这个 MPRT 或 VRB,要么完全不写,要么深藏在哪个犄角旮旯里。灰阶响应时间(GTG)就更不会出现在页面上了,要想知道的话,只能去问客服,有的你问直接就说了,有的可能藏着掖着,有的可能自己也不懂。 比如某款 1099 元实际为 MPRT 1ms 的 IPS 游戏显示器,介绍页面和参数页面都是直接标的 1ms: ![]() ![]() 当然,通过采用高科技新材料(Nano IPS、Fast IPS),标灰阶响应时间 1ms 的 IPS 屏也是存在的,但价格明显就高很多了,并且页面上会特别标注是 GTG 1ms。 但即使是 GTG 1ms 的 IPS,如 Nano IPS,评测中实际使用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达到 1ms,商家宣传的 1ms 是许多次测量中的最快值,但对于用户来说平均值才具有参考价值(实际最快平均值也就 2-3ms),并且将响应时间设置成最快的选项后,还是会有画质的损失!不过 GTG 1ms 的 IPS 依然是值得购买的,在响应时间和色彩表现上比普通 IPS 还是要优秀得多。 3. 色域与色准色域是指颜色的范围区域(色域是三维立体的,但常转换为二维平面的以方便表示),常见的色域标准如 sRGB、DCI-P3、Adobe RGB 等,如下 CIE 色度图中色域 Adobe RGB 比 sRGB 更广,显示的颜色就更多、更艳。 ![]()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:色域容积与色域覆盖不一样!如今很多显示器都标的色域大于 100%sRGB,如 125%sRGB,这指的是色域容积而非色域覆盖(色域覆盖最大只能到 100%sRGB),这个 125%sRGB 一般并不代表它能够完全覆盖 sRGB 标准色域! 色域覆盖指的是与色彩标准的重合率,色域容积指的是与 CIE 色度坐标图的重合率。在 CIE 色度坐标图上,如下左图三角形 A 代表 sRGB 标准色域,三角形 B 代表显示器色域,两者面积一样大,以 sRGB 作为参照,该显示器的色域容积就是 100%sRGB(125%sRGB 同理),但是通过下面右图可以明显看出它与 sRGB 的重合率(色域覆盖)是远不足 100% 的! ![]() sRGB 是目前使用最普遍、最广泛的一种色彩标准,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等)基本上都是以 sRGB 作为标准的(尤其是网络上的内容)。因此,对于专业设计,一般需要 99%sRGB 色域覆盖,出厂校色,色准 ΔE<2 的 IPS 显示器。廉价设计显示器一般有色域就没色准,有色准就没色域,或者面板素质较差! 色准 ΔE 是衡量颜色准确度的指标,表示显示颜色与标准颜色之间的偏差,数值越小越好,色准 ΔE<3 一般就看不出区别。简单通俗来说就是:让显示器显示深蓝那就是深蓝(而不是浅蓝)、让显示桔红那就是桔红(而不是橙黄)。
凡是只说色域是多少 NTSC 的也是一个坑,NTSC 是一个已经过时的电视色彩标准,现在保留下来的意义几乎就仅是作为各色彩标准之间的对比,如今没有内容是采用它作为标准的! 在 CIE 色度图上,NTSC 的面积是比 sRGB 更大,但值得注意的是,NTSC 并未完全覆盖住 sRGB,通过下图可以看出,sRGB 有一小部分是在 NTSC 之外的。因此,即使你 NTSC 吹破了天,色域覆盖达到 100%NTSC,sRGB 的色域覆盖依然不能达到 100%! ![]()
sRGB/NTSC 的面积比约为 72%,因此市面上比较常见标 72%NTSC 的显示器,商家想利用 72%NTSC=100%sRGB 来糊弄消费者,但这个等式只代表面积上相等,并不能明确 sRGB 色域的覆盖情况,跟上面那张 AB 三角形示意图是一个道理! 4. 分辨率与尺寸忽略屏幕尺寸大小而谈分辨率就是耍流氓!反之亦然!相同分辨率,尺寸越小越清晰;相同尺寸,分辨率越高越清晰。 有一些显示器虽然是 27 英寸、32 英寸,但却只有 1080p 的分辨率,颗粒感、锯齿感会比较明显!打游戏、看视频的话,27 英寸 1080p 还可以勉强接受,文字办公的话尽量还是避免这种情况,1080p 一般最大到 24 英寸比较合适。 另外,商家可能还会宣传什么准 4K、3.5K,QFHD、WQHD、QHD、FHD 等等,让人眼花缭乱。其实对于显示器的清晰程度,消费者只需认准点距或像素密度 PPI(Pixels Per Inch,屏幕每英寸的像素数量),点距越小或像素密度 PPI 越大,显示效果就越清晰。显示器的点距参数一般都会标,下面是整理的常见 16:9 显示器点距、PPI 与尺寸情况(长宽不含边框):
比如 34 英寸带鱼屏的准 4K(WQHD,3440×1440),听起来好像很牛逼,但它的点距是 0.232mm,其清晰程度其实就只相当于普通的 2K(27 英寸 2K 的点距 0.233mm)! ![]() 另外,34 英寸的带鱼屏并不是比 31.5 英寸(16:9)更大,它只是比 27 英寸(16:9)更长! ![]() 在此也顺便说一下 21:9 带鱼屏的优点:
另外,曲面带鱼屏也能够带来更强的沉浸感。对于曲面屏的曲率,目前市面上常见 1800R 和 1500R(圆弧的半径分别为 1.8m 和 1.5m),其中 1500R 更弯曲,技术难度和制造成本更高,也更贴合人眼观感。 |